新华社18日上午播发消息,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作为燃烧能量超石油数十倍的新型能源,可燃冰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次中国在海域对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技术创新,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取得成功。现场试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高兴地表示,此次试采形成的“中国方案”版的科研创新,让可燃冰造福人类成为不远的现实。
可燃冰试采是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必经之路
作为这次现场试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同时还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是名副其实的可燃冰领域专家。
邱海峻介绍,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结晶物质,1立方米的水合物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是世界瞩目的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试验性开发的目的是检验水合物的开发技术与工艺,是将其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必经之路。“邱海峻说。
据悉,本次可燃冰试采,是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核心骨干,联合中石油、中集、北京大学以及现场15家国内优势技术力量通力合作,开采前精心制定了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开采中坚持探索创新,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不断地修改、完善现场施工作业方案,合理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确保目标导向如期实现,完成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从调查研究到实施试采。
“中国方案”和“中国制造”大显身手
邱海峻介绍,本次试开采是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为此我们在试采思路,在试采井位选择、工程地质勘查、关键技术和工艺确立、试采平台优选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我们的特色,可以形容为“中国方案”。
事实上,全世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仅在极少数国家实施过,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我国的泥质粉砂储层开采难度更大,是其他欲开展试采的国家和技术人员避之不及的。
”针对我国水合物储层主要为泥质粉砂而渗透率低的情况,采用水力割缝方法进行储层改造,测试表明,割缝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地层渗透性。“邱海峻说
由于此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世界上首次针对泥质粉砂地层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针对试采区地层未固结、泥质含量高、储层埋深浅、水合物易分解等特点带来的世界级挑战,中国地质调查局创造性提出并应用了7项工程技术体系创新,不但成功解决技术难题,也为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奠定工程基础。
此外,此次水合物试采作业,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充分表明“中国造”已走在世界的前列。首先,必须要点赞的是试采作业最重要的载体-“大国重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其次,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的成功应用,表明国内石油公司已具有深水工艺及设备研发能力,如完井防砂工艺,已远远超过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完井与测试系统集成装备,结合水合物试采工程开发与科研需求,为我国水合物开发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未来二次试采将为商业化开采打好基础
邱海峻告诉记者,此次开采试验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指明了研究方向。下一步重点是研究如何解决本次试验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在之后3-5年内开展第二次试采,进一步为商业化开采打好技术铺垫。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试采给水合物试采的参加人员带来许多的挑战。本次试采实施准备工作正式开始时间为2016年3月份,而定下的开钻时间为2017年3月28日,就是说自开始准备至开钻仅有一年时间,这一年时间对于从未开展过水合物试采的参加人员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为了保证海上作业如期进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试采领导小组和试采指挥部,短时间内由主要参与单位的技术人员从技术研究、协调组织等方方面面推进试采,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按原定计划实施海上作业。
”挑战还很多,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让中国的可燃冰开采始终走在世界前列。“邱海峻说。
附件: